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186-7688-2001

关于青蒿素诺奖中的争议与历史事实

来源:化学加公众号      2025-05-09
导读:近些年来,社会围绕青蒿素荣获2014年度诺贝尔奖,以及获奖者屠呦呦产生一系列舆论和说法,混淆视听者多,刻意歪曲事实者多,不调查信口胡说者多,更有一些人追赶热门话题蹭流量,从而牟利其中者不计其数
关于青蒿素诺奖中的争议与历史事实

——吴安心于2025年5月9号
近些年来,社会围绕青蒿素荣获2014年度诺贝尔奖,以及获奖者屠呦呦产生一系列舆论和说法,混淆视听者多,刻意歪曲事实者多,不调查信口胡说者多,更有一些人追赶热门话题蹭流量,从而牟利其中者不计其数。

作为科学中人,基于自己专业聚焦的领域,我想以客观的、有据可查的事实来还原其历史演进真实的一面,便于不明真相的大众了解,也欢迎学者或社会中人拿出可信的材料而不是传言,或者是后来补述的文章为依据进行争论。

天然产物药物的开发,即从天然植被中发现药用价值,可以治疗某种疾病或者多种疾病,进而演变成中草药,是第一步;但是这类天然植被的中草药含有太多的化学成分,而一部分中草药的药效活性是其中某个特定组分【分子】起到疗效作用的,但也有另外一些中草药的药效活性是多个特定组分【分子】协同作用而起到医疗效用的!因此,分离并确定中草药中主要活性的特定组分或者多个组分是研发的第二步;当科研人员从某种中草药中分离提纯,并鉴定出起到主要药物活性的成分之后,按照现代药物学的要求,必须确定该活性分子的化学结构,否则无法成为现代药物的科学依据,因此,分析并鉴定该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是第三步。

简单而言,发现具有治疗某种疾病药效的植物,分离出该植物中具有最好药效的成分,鉴定出该有效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这是天然药物研发的关键三个科学实验环节,是成药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我们按照这个逻辑去追寻“青蒿素”成药的历史演进环节,就能够理清每一位在这个课题研究中的主要贡献!

依据可以查考的科学期刊文献,真正科学研究“青蒿素”植物具有抗疟活性并在1954年期刊报道的第一人是李蔚普! 

图片1.png
图片2.png

按照多数人的回忆和报道,屠呦呦是第一位从青蒿素中分离并自体实验鉴定具有抗疟活性成分的研究者【据考是乙醚浸泡青蒿素的萃取部分】。

但是,在上个世纪早期,由于中国科学仪器的落后,对于中草药分离出的单一组分推测并确定分子结构是一个挑战性的难题。青蒿素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鉴定任务落在周维善肩上,这个通过简单波谱推测结构,同时需要全合成一步一步地完成预测结构的合成,把合成结构化合物和天然分离活性分子通过一系列科学数据比对一致,并检测两者药效活性一致,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强大的专业素养,该研究成就可以查考一系列期刊为证!

因此,客观讲,李蔚普发现抗疟活性的青蒿素,屠呦呦分离出抗疟活性组分,周维善确定活性分子的化学结构,三人对青蒿素成为现代药物具有同等重要的贡献和关键性作用。

青蒿素抗疟药物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获得诺奖当之无愧,但是2014年诺奖颁发给屠呦呦时,其他两位重要贡献人均不在世【尤其是周维善院士2012年仙逝】,而按照诺奖颁发原则,只给于仍然健在的贡献者,因此屠呦呦获得诺奖是理所当然的,是没有争议的!

但本着“不昧他人、不昧历史”的原则,还原历史事实是激励我们后学的重要科学态度!一些媒体和一些撰稿人胡乱编撰故事,这是亵渎,也是不利于中国学术的发展。

我们课题组也是周维善院士的学脉传人,有人说周先生是最接近诺奖的学者,这话不虚!

期望我们课题组的全体学生,记得我们这一支在化学发展中的历史荣耀,宣传他们的事迹,激励我们自己努力前行!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