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第十八期活动在城关校区第二化学楼201会议室举行,邀请吴隆民教授深情讲述他扎根西北、献身化学的人生历程,回顾了与有机化学专业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们的故事。学院院长梁永民、党委副书记杨仁子及4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了访谈活动。
扎根西北的初心之路 “我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三个一’:一个城市——兰州,一个学校——兰州大学,一个实验室——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隆民教授在访谈中这样总结自己扎根西北六十余载的坚守。 1962年吴隆民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大学化学系,从此与兰州大学结下不解之缘。1967年毕业后,他先被分配到工厂劳动锻炼。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后,他参加了首届研究生考试并幸运地考回了母校,“当时的学校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他兴奋回到了这里,在这儿有他熟悉的校园,有他熟悉的老师,更有利于他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兰州大学第一期留学生预备班合影 (第二排右三) 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吴隆民教授被选拔参加国家首次公派留学考试。“当时兰州地区约有400余名考生参加此次选拔,兰州大学有18人被选拔出国留学或进修,我便是其中一名。”20世纪80年代初,他作为国家选派的留学生赴瑞士苏黎世大学深造。留学生活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在等候国家人事部门调遣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把我送出去深造,培养,我要回报这份恩情。” 吴隆民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实验室 刚回到兰州大学时,学校的上上下下都面临着如何妥善安排首批回国的留学生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他本人也面临着“没有住房和没有科研经费”的问题。邓子修老师帮助他解决了住房问题。吴绍祖教授支援了他800元经费。他才开始着手开展了一些基础实验工作,进行了磷酯酰胆碱的合成工作。“我坚持了下来,一呆就是多半生,六十多年。几乎把一生贡献给了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化学事业。” 为建设“兰州大学核磁共振中心” /“天然产物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殚精竭力 1983年,当吴隆民教授再次回到兰州大学化学系时,系里只有一台80MHz铁磁体核磁共振仪,是由学校多方筹措经费购得。虽然笨重,但在当时已经是宝贝了。 令人可喜的是,1985年国家在经济起步时,战略性地在全国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吴隆民教授随同胡之德校长及化学系有机化学学术骨干刘有成院士、朱子清教授、贾忠建教授、李裕林教授、潘鑫复教授、张自义教授、谭政副教授以及多位行政干部如邓自修、石玉英老师等全程加入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论证、筹建与运行管理工作。当时全国建立有机化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三个,兰州大学的有机化学则是其中之一。主要原因是兰州大学始终不懈地进行有机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骄人的成果,如朱子清教授和贾忠建教授长期和系统地对药用天然产物的研究,黄文魁教授对三尖杉酯碱合成的研究;而且当时兰州大学的有机化学科目齐全,有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等四个有机化学次级学科;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朱子清教授、黄文魁教授、刘有成教授和陈耀祖教授,以及一批具有实力的少壮派教师,如贾忠建教授、李裕林教授、潘鑫复教授、刘中立教授、杨第伦教授、江致勤教授等。 2000年江泽民来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工作 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国家拨付了600万元的启动经费。后因当年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实际购买力骤降,进口设备采购出现重大缺口。吴隆民教授详细核算每台设备的原价与汇率差额,多次赴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及国家计委机构协调。经论证与申报,国家计委最终为实验室追加了专项经费190万元。这样一笔庞大的科研经费支持不仅在化学系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兰大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吴隆民教授全程参与了实验室关键设备的采购、安装、培训、运行工作。他深知核磁共振仪对有机化学研究的重大作用,坚定不移的首选核磁谱仪为引进设备的核心设备。面临市场已经出现500MHz的情况下,力排众议,选择400MHz型号。500MHz技术固然更先进,但400MHz技术成熟度更高,采取稳妥的策略更符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后续的实践表明,该决策不仅充分满足了科研需求,还有效节约了建设经费。在“211”建设的专家论证会上,有专家提出了添置高于600MHz的建议。他坚定地表示:“根据我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小分子,400MH足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这是一种基于专业判断的审慎决策,也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他讲到,为了节约建设经费,陈耀祖教授将一台在展会上亮相的气质联用仪购下,一直用到2006年没有设备维修备件为止。在这台设备上工作的陈宁博士惜机如命,在设备搬家时,为防止震动,将重要部件像婴儿一样抱在怀里缓步移往新的实验室。 1987年,在安装第一台400M液体核磁仪时,需要约500-700升的液氦和大量的液氮,这在当时的兰州实非易事,因为当时没有商业化渠道提供液氦,一切需要在当地自行解决。打听到位于兰州的航天部510所有一台液氦压缩机,为国家的航天工程制备液氦,不对外服务。胡之德校长亲自赴510所与所长就相关事宜进行协调,510所打破惯例,及时提供援助。后来发现,光有领导层的默契还不行,调动一线师傅们的积极性才是关键。首先要制造出几倍量的液氮。液氮压缩机和液氦压缩机要连续工作数日。几位在核磁波谱仪工作的老师,崔育新老师、程金龙老师和他几乎天天泡在510所液氦的生产车间里,和众位师傅打成一片,有什么苦活、累活,抢着干。当足够数量的液氦生产出来后,大家的脸上绽放出了喜悦的笑容。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实验室需要寻找新的氦气供应源,从太原和四川方面都获得了确定的答复。把氦气拉回学校后,与学校低温中心协作,修复了一台老旧的液氦压缩机,勉强开了工。尽管老机器可以动了,但是效率极低。生产出足够量的液氮、液氦要花费四、五天时间,连夜加班。不久,这台机器便彻底罢工了。为了寻求新的液氦来源,实验室组织人员赴南京、北京、上海、武汉等多地调研,最终确定武汉物理研究所提供支持。接着,又遇到了运输问题。液氦罐的阀门处结着厚厚的冰霜,罐体上安装着各种阀门(安全阀 、泄气阀)和压力表,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被这一切吓得连忙拒绝,吴隆民教授苦口婆心地解释其中的物理道理,保证绝对安全,最终他们答应派人随车押运。武汉到兰州的绿皮火车多在凌晨抵达兰州,吴隆民教授和实验室的相关人员提前出发去火车东站接车,小心翼翼地运回实验室,立即进行下一个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400MHz核磁共振仪突发“失超”故障。若处置不当将导致价值50万美元的核磁设备报废。学校把此事当成大事处理,立即协调空军司令部,调用直升机从北京跨省运送液氦至兰州,成功化解了这场实验室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危机。 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四年须接受一次评估,是对实验室的严峻考验。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每次都被评为“良好”。这对一个地处西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属不易。其中在一次评估中,实验室负责人以投入产出比的事实深深感动了专家们。刘中立教授饱含深情地说道,我们“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牛奶。”感动得在场的各位专家和听众热泪盈眶。 几年下来,国家科技部资助了实验室几笔数额可观的设备更新经费,使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贾忠建教授和杨立教授获得了科技部颁发的“金牛奖”。 吴隆民教授向评估专家汇报实验室的有机化学研究成果 第二化学楼的建设凝结着一代化学人的心血 1998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整合并扩建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当时,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瓶颈之一是实验室严重不足。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的面积却与几十年前一样。尤其是两个学生共用一张实验台,小事故频发。另外,实验室的环境也令人堪忧。由于年久失修,排水系统不畅,地面上时常有数厘米深的积水。学生把砖头当跷跷板,踩在晃晃悠悠的砖头上做实验,引发事故的危险性日益增加。“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事!”。学院首任院长刘中立教授未雨绸缪,向教育部申请,决定新建一栋新化学楼,拨款1200万元人民币,建设面积12,000平方米;后来学校追增投入300万元,将化学楼的建设面积增加到15,000平方米。这便是2006年投入使用的第二化学楼。 吴隆民教授自始至终参加了第二新化学楼的设计、建设、装修的工作中。他与学校基建处的工程师们一道赴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有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概念:实验室面积最大化、给每位教授配备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设立三个容量不同的学术讨论室、为研究生设立学习室;全楼装设压缩空气、负压、惰性气体三条系统;实验室增加空气置换强度,每小时8次;双走廊,中间部分供避光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室与走廊一侧的隔离使用透明玻璃,节能;反对将一楼北侧的实验室商业化。 借改革开放的新风注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 一批批新仪器和实验设备的购入和一批批留学生和进修教师回国,把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带进了化学系。如“Seminar(研讨会)”(如今,研讨会在学院已经蔚然成风)。1982年,刘有成教授开创先河,邀请了美国C.W. William 教授访问兰州大学。之后,先后邀请日本东京大学Ishizu教授、国内知名教授(梁晓天、裴奉奎)、尹国声教授(加拿大皇后大学)、周原郎教授(加拿大皇后大学)来校讲学。全国高校和科学院的教授、学者云集兰州大学,大大扩展了兰州大学化学系的声望。1985年,刘有成教授在兰州举行了国际自由基化学讨论会,多位国外(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教授学者应邀来兰州大学参加了会议,其中有:Keith U.Ingold教授(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教授)、尹国声教授(加拿大皇后大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实验室与日本大阪大学Kuwata 教授进行了深度科研合作。吴隆民教授借在日本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赴大阪大学拜访了Kuwata教授。在Kuwata教授退休以后,他将大量的原版杂志和一些仪器设备无偿赠送(包括从日本到中国的运费)给了学校。 吴隆民教授从国外带回了许多原版教科书和实验讲义,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Alkens,牛津大学)、《Praklikum》(实验,德文),分别送给化学系相关的老师,让这些宝贵的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隆民教授始终有一个认识:学术交流对一个学术团体和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工作者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针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听不懂、无收获”的畏难情绪,他倡导:“哪怕仅捕捉到一个概念,几个词汇,也是收获。”他坚持认为,学术交流应该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并推动实验室报告工具不断迭代升级,从手写薄膜投影仪到实物投影,最终普及数字化演示,让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学会“思”。 吴隆民教授在全国物理有机化学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吴隆民教授和其他同事们把一些新的学科带入了研究生的教学,如:磁共振(核磁与顺磁)理论、技术和应用,质谱学理论、技术与应用,光化学理论、技术及应用,各类光谱学理论技术与应用。同时将一批新技术引入科研,如“3D化学诱导核极化(CIDNP)”“毫秒和亚微秒级化学诱导电子极化(CIDEP)”等。 化学化工学院从此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在国外权威学术刊物上的研究论文与日俱增。大量的化学专业出版物陆续涌现出来,有:《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兰州大学化学系与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编,科学出版社,1978年);Catalytic Cascade Reactions,Pengfei Xu(许鹏飞)&Wei Wang(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合著,Wiley出版社,2014年)。《有机化学,第4版》,王清廉教授等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王清廉、李瀛、高坤、许鹏飞、曹小平教授等人,高教出版社);《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李瀛、高坤、王清廉、达世俊教授等人,兰州大学出版社)。 从“操作工”到“解题者”的蜕变 在谈及研究生培养理念时,吴隆民教授分享了一段经历。早年,他习惯于为学生提供详尽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严格按步骤操作。在一次交流时,一位同行教师与他分享了各自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顶多是个熟练的‘实验操作工’,难以培养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为了促使全面调整培养策略,吴隆民教授不再直接提供具体方案,而是仅设定研究方向,将选题、实验设计及试错过程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其教育理念的革新,更对后续研究生培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研究生遇到难于理解或难度较大的实验问题时。吴隆民教授直接参加到实验中,亲手操作和指导,用逻辑思维启发学生。直到退休后仍然如此。 2018年,有机化学博士、硕士论文答辩会后的合影 吴隆民教授的这些理念实践成效十分明显,在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中得到了有力印证。吴隆民教授的学生有的讲化学知识用于生物制药,成了技术骨干;有的跨行做起了人脑接口,为残疾人和病衰老人的康复寻找新的医疗途径。吴隆民对此表示:“是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结果。”这份能力的养成,源于他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终身的。”吴隆民强调,“我现在还给我的很多学生发文章,推荐他们看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学术指导到职业发展,他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成长轨迹。现场的多位教师也纷纷分享了吴老师对他们的教导。 坚守学术的赤诚之路 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吴隆民教授发现学生的英文水平对科研工作的论文发表在某种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他搜集了大量中外资料,开设了《英文科研论文写作(How to prepare a chemical manuscript in English)》课程,针对中式英语表达惯性,他提出“精准优于华丽”的准则,主张将少用、慎用长句子,尤其是没有把握用长句子表达复杂过程和机理推演,最好使用逻辑清晰的短句链。提醒学生注意介词、冠词、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别关注词意相似之间的细微差异。这种立足学术规范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英文论文表达能力。 在学术规范方面,吴隆民始终秉持近乎严苛的标准。他回忆起一次博士论文答辩经历,有位学生的论文每章引用数百篇文献,但经询问后承认均未曾细读。吴隆民当即强调,所有引文必须亲自审阅,无论中英文文献,严禁直接复制他人的参考文献。引文最好引近期的和权威性高的学术刊物的文章。不在多,而在精。“学术诚信是科研的根基,绝不能敷衍了事。”他坦言:“学术容不得半点投机,否则会毁掉自己的。”在他看来,严谨治学绝非刻板教条,从文献溯源到实验设计,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方能为学生树立真正的学术标杆。 团结铸就的兰大化学名片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是兰州大学化学系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吴隆民特别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难免存在分歧,但在关键时期,团队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吴隆民坦言,“我们化学系始终将团结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优势。” 吴隆民指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常常成为外界了解这所西部高校的重要窗口,化学系的学术声誉早已成为兰州大学最鲜明的标识。他笑言道:“许多同行在提到兰州大学时,首先会联想到我们的化学学科。”谈及学科发展,吴隆民感慨道:“艰难时期已经过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扎根兰大。这里是真正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地方,不受市场过多干扰。” 面向2026年建院80周年,吴隆民特别提议筹建化学学科发展博物馆,系统收藏从早期笨重仪器到现代精密设备的历史见证。“这些仪器不仅是技术演进的缩影,更是几代兰州大学化学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精神的具象化传承。”他语重心长地表示,随着老一辈教师逐渐退休,亟需抢救性保存这些承载学科记忆的实物与故事,“让后来者走进博物馆时,能够触摸到化学人扎根西部、默默耕耘的历史脉搏。” 访谈结束时,吴隆民教授在学院留言册上郑重写下“化学院明天更美好”。与兰州大学结缘六十余载,他始终扎根西北大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西部科教事业。从工厂劳动到实验室建设,从简陋设备到国重平台,吴隆民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谋国不谋身”的赤诚,默默耕耘化学沃土。他的故事彰显了兰州大学化学人不求闻达于世却无愧于心的赤子情怀,不畏条件艰苦而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这些精神,正为兰州大学化学人前行的道路上投下一束光亮。 【人物简介】 吴隆民教授,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原副院长,有机化学第二研究所原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年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导师刘有成院士。1980-1983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留学,导师H. Fischer 教授。1983年回国,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1988-1991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回国后继续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作访问教授。 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物理有机化学,自由基化学,磁共振波谱学(EMR & NMR)在化学中的应用等,主要从事一氧化氮等无机小分子与各种有机分子之间的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开环反应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3个面上项目的支持,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马永祥教授编撰出版了《化学专业英语修订版》。
来源:锇钔锝化学,原题《“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第十八期 ——专访吴隆民教授》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