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六摩尔!客服热线:186-7688-2001

【招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纳米医学与交叉科学课题组(NanoMax Group)招生信息

来源:化学加APP      2025-09-28
导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纳米医学与交叉科学课题组(NanoMax Group)训练纳米生物技术和医学工程专业技能,学习智能医疗、精密医学、生物纳米材料、健康科学、生物芯片、分析化学、纳米光学、诊断大数据和传感系统等的前沿知识,课题组鼓励同伴们沿着科研主线自由探索,深度研究,不做无益于同行的工作。
image.png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纳米医学与交叉科学课题组(NanoMax Group)招生信息

方向

本课题组训练纳米生物技术和医学工程专业技能,学习智能医疗、精密医学、生物纳米材料、健康科学、生物芯片、分析化学、纳米光学、诊断大数据和传感系统等的前沿知识,已在两个方向开展研究和应用,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Today, Laser and Photonics Review,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期刊,授权中国、美国、欧洲、韩国等专利,具有数十个国家PCT优先权多项,技术转化应用多项并产业化,利用自主创新的纳米生物技术、先进材料、传感芯片和数据分析模型切实解决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方向1)生物技术→工程技术:面向产学研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分子设计制备高性能纳米材料,将新材料用于生物芯片、传感系统等工程技术创新;


(方向2)工程技术→医养健康面向大健康需求,利用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开展生物医学研究,将新细胞用于生物发酵,将新分子用于新药研发,将新技术用于健康诊断和治疗。


本课题组鼓励同伴们沿着科研主线自由探索,深度研究,不做无益于同行的工作。


image.png

支持

1.支持课题组成员自主申报和管理科研经费,开展研究;例如,课题组罗成璐和田梦共同申报获批某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Fahim和崔宇凡共同申报获批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课题组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哈工大原创探索A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教育厅专项3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3项、深圳医学科学院专项1项等。

2.支持与高水平同行合作: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兰州大学共建科研平台并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支持;(联培/合作者:北大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张新涛教授、兰大分析化学叶为春教授)

3.支持国际化联培与合作:

☆课题组与韩国高丽大学共建胞芯国际联合实验室,获哈工大“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立项资助,获深圳市科创委国际合作立项支持(联培/合作者:韩国科技功勋奖章获得者Sang Jun Sim院士)

☆课题组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共建合作平台,获哈工大“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立项支持(联培/合作者:首尔大交叉科学与技术研究生院前副院长、应用生物工程系主任朴元哲教授)

4.支持每位成员的职业发展,以每位成员的未来为本,不忘初心,齐心协力,取得内心无悔无愧的成绩。

团队

我们同样不做无功于个人发展的事情。热烈欢迎可以融入本课题组的同学和同仁加盟!

团队现有科技部国际杰青研究员1位、助理研究员1位、博士后1位、博士生30位、硕士生6位,大家精诚团结,团队氛围非常好。

本课题组在以下专业常年招收研究生,哈工大学位,深圳校区培养:

(1.工学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

(2.理学博士) 化学

(3.工学博士) 材料与化工

(4.理学博士) 海洋科学,优先支持学科之一,具有快速响应通道

(5.理学硕士) 化学

(6.工学硕士) 生物医学工程

本课题组正开放工作岗位如下:

(1.科研助理) 合同期1年以上,可缴纳社会保险,待遇根据个人经历而定。

(2.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 合同期2~3年,年薪根据学术水平而定。

作为优势,哈工大(深圳)对博士后的聘用、管理和支持与正式faculty一致;

课题组将积极协助人才完成聘用及申报深圳市/广东省的博士后支持;

合同期满留职或留深,可继续申请深圳市对应的科研经费。


image.png

导师

马兴毅教授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和高丽大学,期间获得哈工大优秀毕业生、国家优秀公派留学毕业生,入选韩国“Brain Korea 21”人才计划,海外从事科研工作多年,2021年加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某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产业领军人才,研发了新型纳米等离子材料并构建生物传感芯片,在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分析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解决了设计性合成单纳米颗粒传感基底的热力学问题之一,自主建立了“结构设计→材料合成→芯片研制→传感系统构建→分析模型创新”的技术路线,液相批量合成工艺处于先进水平;成功构建颗粒实验室并推出可标准化应用的分析方法与科研工具,在单分子传感技术领域取得进展,促成了精密生物传感系统的可标准化和技术转化,技术成果获多项省部级表彰。


官网信息:https://faculty.hitsz.edu.cn/maxy

联系方式:邮箱maxy@hit.edu.cn;手机:17097235793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