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他是中国稀土之父,两次上书惊动总理!“稀土绝不能当猪肉卖”!

来源:浙江大学      2019-06-04
导读:最近,关于“稀土”的新闻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原因很简单——稀土太重要了。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稀土”问题回答了记者,被国内外舆论视为中国是在“暗示”接下来可能会通过限制稀土出口,反击不断在贸易上霸凌中国和中国企业的美国了。那什么是稀土,稀土有何重要性?今天特别分享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的故事。

稀土到底是什么呢?

说简单点,

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

因为储量稀少、提炼和加工难度大,

所以极其珍贵。


不仅珍贵,而且关键。

因为稀土,

是无数高精尖产业必备的原料。

稀土的镧元素,

被用在称霸战场的隐形战机上。

稀土的金属钐,

是夜视镜、热成像这些夜战仪器的必需原料。

而这样关键的金属元素,却没有替代品。

那么问题来了,

是谁掌握了这关键的资源呢?

答案是——中国!

 

而说到中国的稀土

我们必须感谢一位国际著名的化学家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稀土界的袁隆平”的

徐光宪

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image.png


而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

他还有着另一重特殊的身份

浙江大学校友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徐光宪以及

他与浙大的那段不解情缘吧!


从求是园出发

探寻真理的世界


走进浙江大学校史馆,

徐光宪的照片旁有这样一段简介:

徐光宪(1920-2015) 化学家。

1936年在浙江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就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image.png

 

一届届浙大学子在徐光宪的挂象前停留,

而徐光宪的故事也影响着一代代的浙大人。

 

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

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

提高了我国稀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造了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

 

1920年11月,

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

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

母亲陈氏教子甚严,

自幼告诫他: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因此,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无论如何辗转,

徐光宪从未放弃学业。

image.png

徐光宪(右二)5岁时与父亲及两位兄长


20世纪30年代,

父亲病逝,徐光宪经历了家道中落、

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

但他勤奋好学,

为了能早日挣钱养家,

16岁的徐光宪考取了

浙江大学附属的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在这里度过了难忘而又重要的一年。

不久因抗战爆发,

杭州沦陷,学校解散,

他转至设在寺庙里的

宁波高工继续求学之路;

旅费被骗,身无分文,

他只身来到上海,

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

回忆起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

徐光宪说:

“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image.png

徐光宪在浙大附属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成绩单

 

大学毕业一年后,

徐光宪借钱自费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

但钱很快用完了。

为了奖学金,他“背水一战”,

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

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主修量子化学。

仅两年零八个月,

徐光宪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因为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

毕业时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

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

他在美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为了参与新中国建设,

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冲破重重阻力,

毅然归国,

他说:“科学没有国界,

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创造“中国冲击”

改变稀土世界格局

 

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

接受了一项特别的紧急军工任务——

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

纯度要求很高。

52岁的徐光宪“半路出家”,

接下了这个任务,踏入稀土研究领域。

这已经是他自1951年回国后,

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量子化学出身的他,

回国后转向配位化学,再到放射化学,

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

当时,稀土分离工艺作为

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

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有巨大稀土资源,

却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

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

从国外购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

image.png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

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

我们心里不舒服。

所以,再难也要上。

徐光宪没有丝毫犹豫。

查阅资料时徐光宪发现,

分离镨和钕的问题,

国外学界也尚未很好解决。

无先例可循,

徐光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挑战萃取法分离的国际难题。

“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

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

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这是徐光宪的科研之道。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

外国人都没做成的方法,

中国人拿来能成功吗?

徐光宪对自己有信心,

为此,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与磨砺:

住实验室、啃干面包,

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

来回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

整整三年之后,

徐光宪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

1975年8月,

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京召开。

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

串级萃取理论,

他的理论引起了轰动,

更多的是质疑和不可思议!

image.png


同行们几乎都不相信,

真的可以解决这项世界难题?

让徐光宪感动的是,在质疑中,

当时的稀土第一大厂上海跃龙厂

决定第一个尝试他的技术。


让人惊讶的奇迹发生了:

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

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

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

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

就会源源不断地

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


image.png

上海跃龙厂稀土萃取分离装置


1978年,徐光宪开办了

“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

将这一技术免费向全国推广!

国外稀土厂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被视为最高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

因为徐光宪的无偿推广

这一在当时和今天都是领先世界的技术,

在中国竟然成了

连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发达国家

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

很快被打破,

由于中国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

国际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

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

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

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

雄劲地刮了起来。


image.png


立足基础研究、着眼国家目标,

不跟着外国人跑,

自己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徐光宪还没有满足。

经过艰苦探索,

他带领团队又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试验被计算机模拟代替,

使稀土生产实现自动化


有人说,徐光宪创造了“中国传奇”,

更有人把他比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然而,当徐光宪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荣誉接踵而至……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中国稀土绝不能当猪肉卖

 

徐光宪没有想到的是

这项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推动中国稀土产业的同时

也间接引发了巨大危机——

中国稀土产量远超世界需求量

各厂家恶性竞争,压低价格

当时有的报纸甚至写出了

“我们是把稀土当猪肉卖。”


image.png


最让徐老痛心疾首的是: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把自己的工厂关了,
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中国的稀土做储备。

面对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

面对不可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

徐光宪每天都

如坐针毡、心急如焚。


徐老深知,

稀土是影响世界的关键战略资源,

很多发达国家大量购进稀土,

是在做战略储备,

同时,它大量储备以后

也可以来影响你的定价权。


image.png


所以,当时最让徐老痛心的就是,

中国的稀土生产控制了世界,

但是自己没有定价权。

更严重的是,

中国的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过度开采会面临枯竭!

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

和国家战略的问题。


2005年和2006年,

他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

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

稀土和钍资源!


当年温家宝总理很快作出了批复:

从2007年开始

将稀土产量限制在8万吨!

2010年,中国又将稀土出口配额

从5万吨降到约3万吨,

并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关税。


image.png


为了保护稀土资源,

80多岁的他四处奔走,

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稀土矿,

呼吁增强我国稀土生产的宏观控制,

呼吁组织“稀土行业协会”……

image.png


他不仅将半生心血献给稀土事业,

更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人,

为中国稀土产业界

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2009年1月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

当89岁的徐光宪从胡锦涛同志手中

接过2008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image.png


颁完奖,徐光宪听到有人在叫自己,

原来是温家宝总理,

他一边与徐老握手,一边对他说:

“祝贺您,徐院士!

我记得曾批示过您的报告。”


而那两份上书总理的

沉甸甸的报告中,

装着的不仅是徐老的拳拳爱国心,

更是未来中国可以握在手中的

一张“王牌”!


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后,

89岁的徐光宪说:

“我得的奖是集体的工作成果。

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

500万全部都拿出来,

经费要以稀土为主……

image.png


2015年4月28日

徐光宪逝世,享年95岁

斯人已去,

但徐光宪的话却被学生口耳相传: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未来需要你们年轻人担负起来。”

请您放心,

我们定会团结起来

像您一样,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谢谢您

让我们更有底气

image.png


来源 |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ID:zdnews99),原标题:论稀土,这个浙大人是男神中的男神!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