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陈子元院士:中国核农学科奠基人

来源:科学家   曹小慧   2016-09-19
导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是我国核农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农业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许多人都被他以诚待人的为人之道、以勤从事的科研精神和一生儒雅的气质深深吸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是我国核农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农业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

陈子元曾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现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他主持编制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为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减少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

image.png

受父影响,走独具特色的求学之路

1924年10月5日,陈子元出生于上海,恰逢午夜子时,这一年系甲子年,又是家中第一个儿子,父亲陈贤本便给他起名为“子元”。

陈子元祖籍浙江鄞州,是鄞州区茅山镇走马塘陈氏的后裔。走马塘是一个千年古村,祖先为陈氏,彼时已传至38代。陈氏一族以耕读起家、传家,求学为志,德行文学,门风极正,斑斑可考。

陈子元对祖父一辈没有太多的印象,深深影响他的是陈贤本的创业人生和家庭教育。在陈子元眼里,陈贤本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实业家。

陈贤本生在鄞州,后随上海谋生的远房亲戚来到上海。陈贤本半工半读完成初中学业,因家庭无力支持,便弃学从商。

1926年,陈贤本与友人集资合伙,创办了一家毛纺企业,叫做“先达骆驼绒厂”。先达骆驼绒厂是国内最早的骆驼绒厂。通过“先达”厂,陈贤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骆驼绒,国产骆驼绒在百货行业中逐渐享有盛誉。

创业路往往都是曲折的,“先达”厂因股东之间的争权夺利,1929年不得不“散伙分营”。这也是陈贤本实业路上的第一次挫折。

随后陈贤本再次创业,与“先达”厂供应商毛绒原料的洋行老板联手,集合毛绒业有经济实力的新股东,成立胜达呢绒厂。陈贤本任工务经理,出资1万两。这次是先成立铁工部,自造机器。当年新厂正式生产,经营三年一帆风顺。至1931年,陈贤本等人创办的胜达呢绒厂,用进口毛纱织造精纺呢绒,成为上海最早生产精纺呢绒的毛织厂。

呢绒,又叫毛料,分为精纺呢绒和粗纺呢绒两大类,是用各类羊毛、羊绒等织成的织物的泛称,通常用以制作礼服、西装、大衣等正规高档服装。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西装流行,精纺呢绒得到发展。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胜达呢绒厂以“一·二八”为商标的华达呢、凡立丁等产品,因为顺应国人心理,产品初出茅庐,便畅销于市。

行情虽好,命运不济。第二次创业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陈贤本没有屈服。他凡事喜欢争先,这一点也对陈子元影响深远。

直至1937年,这10年间,陈贤本除了专攻“毛纺”,还曾投资其他行业,包括艺所、纸盒厂、影片公司等。八年抗战开始,经济萧条,陈贤本便基本不再做生意了。

抗战期间,陈贤本连任上海市呢绒工厂业同业公会主席,并以此身份在上海公共租界冒险主办难民收容所,为难民供应吃住,并为抗日游击队募捐御冬寒衣。而自己家里,也住满了投奔而来的亲戚朋友,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1937年8月,陈贤本路经“上海大世界”门口,突遭日军飞机空袭,深受惊吓,心脏出现了问题。于是,这一时期除了办理公会公务之外,对外一概谢绝交际,避免诱惑。

image.png

1995年陈子元(右三)与核农所教授们一起在资料室讨论生物物理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就在此时,陈贤本突然转向,重新开始入学读书。陈贤本曾回忆写道:“回忆过去,在工商业中历经风霜雨雪,尝遍酸甜苦辣,考虑将来不甘再受勾心斗角、大鱼吃小鱼之风浪,决议弃商就学,返归原路……”至此,陈贤本的人生经历了一个“辍学从商到辍商从学”的轮回过程。

陈贤本的实业经历、爱国情怀、家庭观念,给幼年的陈子元留下深刻印象。他善于学习知识、勇于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以及善良为人、勤恳做事、教导子女的人生遵循为陈子元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成为陈子元终身学习效仿的典范。

来自陈贤本的影响,在陈子元求学期间已经表现出来。

1937年9月,陈子元考入私立的中国中学,读初中一年级。1938年2月由于学习进度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重新考进要求更高的和衷中学,继续读初中一年级下学期课程。暑期再回到自家附近的肇和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暑假班,并于9月以同等学力跳级考进肇和中学读初中三年级。

1939年7月,在肇和中学初中毕业,考入全国有名的省立上海中学读高一。后因动乱,学校被迫解散,接踵考入光夏中学,暑期学习高二课程,又跳级直接读高三。陈子元不断转学和不断跳级,缩短了学习年限。初中、高中各两年,四年读完了整个中学阶段,学业依然扎实。

“念书要尽量早点毕业”,这是陈子元自己拿的主意、定的策略,“也是父亲同意的”。这个策略就是:选择好一点、严一点的学校读初一和高一,打好基础、提前复习。然后去相对容易越级,考试松一些的学校来完成初三和高三的学业。而这些初三和高三学校又不能太差,否则很难考上好一点的高一和大学。这个策略看似有些“投机”的味道,实则充满了少年陈子元的智慧。

1941年,陈子元进入大夏大学,按照学校规定,学生每学期须修满18个学分,一年36个学分,4年在校期间修满144个学分,成绩合格方可毕业。而陈子元往往一个学期能修到二十几个学分,最终于1944年7月,陈子元修满规定的144个学分,提前一年大学毕业。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陈子元自己设计独具特色的求学之路,与陈贤本当年的实业之路,有着“似曾相识”的地方。

通识教育,造就完美人生

“从事自然科学的人,逻辑性强,逻辑思维由左脑主导。而搞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的人,形象思维好,形象思维由右脑负责。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都要有,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全面。”陈子元如是说道。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陈子元学习艺术,要追溯到中学阶段,而当时摄影是他最广泛的爱好之一。

中学阶段,生活艰难,父母只能变卖剩下来的呢绒原料,以及租卖一些机器来维持基本生活。然而艰难生活中也时常出现温馨一幕。

194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回到家的陈子元上了二楼。他看见父母房间的门虚掩着,按照惯例这个时候父亲是不会在家的,他想进屋给母亲请个安。但是走近房门时,他却止步了。母亲已经拥被坐在了床上,正就着昏暗的灯光结绒线。虽然当时的母亲已经生育了7个子女,但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美丽、和善勤朴。

陈子元不想扰乱这份美丽祥和衬托的静谧,他快步去了自己的房间,取来相机。还在一心为孩子结绒线衫的母亲,没有察觉门外镜头的关注。调好光圈、焦距。陈子元悄悄按下了快门。爱好摄影的陈子元刚刚起步,摄影技术算不上过硬,这一次是否能拍好心里也没有太大把握。直到相片洗出来,他才大喜过望,没想到这张照片如此的“光彩照人”。至少,在他眼里是最美的。

image.png

陈子元曾把这张照片拿去参加了学校的一个比赛,并且获了奖。可以说,这是陈子元一生中凭借摄影作品获得的第一个奖项。也是陈子元至今珍藏的唯一一幅自己的摄影作品。

陈子元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无暇顾及摄影爱好。但后来伴随他一生的并不是摄影本身,而是他对于照片、各类资料收集、保存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这一点从阅览《陈子元传》时便能看出来,内容详尽,照片繁多。

中学阶段陈子元念书喜欢数理化,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就读的中国中学他不满足,而令他受益颇深的是应尚能主讲的音乐欣赏课。

应尚能是中国最早研究、介绍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歌唱家之一。1937年,应尚能利用晚上时间去中国中学教授学生怎样欣赏音乐。受他影响,陈子元喜欢上了听音乐,特别是经典音乐、轻音乐和交响曲。

到了高中一年级,由于上课借用上海美专教室,与那些整天背一块画板到处写生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进进出出,抬眼就能看见石膏头像、画稿习作,陈子元受其感染,又喜欢上了美术。人家前面画,他就在后边跟着画。

陈子元的画画技能,后来在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针对一些学术内容或者某些思想认识简洁明了的“图解”,往往能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不错的“工笔”功底,就来自于当时的爱好。

陈子元对艺术的爱好,延续到了大学时代。尽管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化学,但他还是会选修一些文科的课程,来自觉地强化“通识教育”,并最终让自己受益匪浅。

艺术爱好,可以说是日后成为科学家的陈子元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

与农结缘,奠定核农学术研究的基础

1941年9月,陈子元进入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

其实陈子元最初的想法是要学医,当时可选择的路径有3个:一是读德国人办的德国医学院,二是读法国学派的震旦大学,三是读英美学派的圣约翰大学。陈子元更倾向于德国医学院,为此他还做了准备,在光夏中学上了一年德语补习班。但德国医学院的考试时间是在他高三毕业前,不巧又恰逢身体患病,错过了机会。等到身体恢复时,可选择的学校有限,中意的更少,就报考了大夏和大同两所大学,结果两所学校都录取了他。

陈子元学医的目的,其实是要掌握一门技术,而技术不光是医学。陈子元觉得学医固然能治病救人,可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牙膏、肥皂等都离不开化学,当时国家贫穷落后,市面上这些日用品也大多是洋货。如果学习化学,研制国产的日用品,对国家发展有利。就这样陈子元最终选择了大夏大学化学系。

大学期间,陈子元还是延续了独具特色的求学之路,3年修满144个学分,提前一年毕业。在理学院院长邵家麟教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完成毕业论文《化学构造与生物作用》及《植物的化学培植》,同时获得上海大夏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理学士学位。

1944年,陈子元大学毕业后,一向比较欣赏他的化学系李博达老师为他推荐了一个工作:一家农场,那里正在研究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这在当时国内还是第一家。

陈子元与同学的毕业论文便是无土栽培,于是陈子元毫不犹豫地进入“四维化学农场”,担任化学技师,这是中国最早开展无土栽培商业化经营的农场。而陈子元也是进入该农场的第一位中国技术人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返校学生人数骤增,师资力量告缺,大夏大学便邀请陈子元返校任教。于是在离校一年半后,陈子元重返大夏大学执教。

image.png

1971年陈子元(左二)在浙农大东大楼学科教研室讲解农药残留问题

1951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前夕,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等高校合并,组建了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师范大学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29岁的陈子元作为副教授前往苏南蚕丝专科学校任教。他回忆说:“当时做副教授没有四五十岁不行,60岁的副教授也很多,我比较年轻,我升副教授的时候只有29岁。”

任教之前,学校要放暑假,化学系主任夏炎教授把陈子元找了去,在问了问教学方面的情况后挑明了话题:有个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师资力量单薄,想从华东师范大学调一些教师去,化学系去一人,条件必须是教授或者副教授。陈子元年轻专业又好,虽然是讲师,但按水平和工作能力,早已经够格,可以以副教授的身份去。

之前,陈子元没听过苏南蚕丝专科学校的情况。对于系里的安排,他首先看重的不是提副教授的机会,从能力上讲他已经做过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的兼职教授了。但他一向喜欢搞新东西,像陈贤本一样,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这点讲,这次的机会让他动心了。当时他已结婚五六年,家里有三个孩子,妻子李秀珍复学。孩子们很小,妻子很忙,家里困难显而易见。陈子元心里本想回答:“好吧,我先回去跟家里商量一下。”可是对着夏炎教授说出来的,却莫名其妙地只有前半句的两个字:“好吧。”

回家后,陈子元告诉了李秀珍,征求她的意见,但没有说起他自己当时的回答。李秀珍没有马上表态。有意思的是,她最后说的一句话,也是两个字:“去吧。”

1953年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陈子元任农机院化学教研组主任、副教授。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陈子元就与浙江农机院、浙江农业大学乃至浙江大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他的核农学术研究从这里起航,他的教育管理实践在这里扎根。

参考资料

【1】信公众号“ 科学家”(ID:kexuejia2016),陈子元院士:中国核农学科奠基人(上)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