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宋礼成院士:人生的合成反应正在结晶

来源:南开新闻网   记者 张 国   2017-12-29
导读:宋礼成, 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7月生于山东济南,籍贯山东济南。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79-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在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方面,提出了合成铁硫硒碲原子簇化合物的多种新试剂、新反应及新合成方法,发现了双蝶状铁硫络盐的形成反应和双等瓣置换及环化等瓣置换反应,展示了合成桥连及大环四面体簇合物的新方法。

image.png

院士感言

  - “院士”是个最高的学术称号,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学术成就的最高点。

  - 中国进步很快,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我们跟西方最大的差距在实验科学。

  - 我没有脱离学校,老是像在做学生一样。

  - 我不怕寂寞,做学问就只想踏踏实实,别想轰轰烈烈。

  - 没有不行的事,只有不行的人。

院士风采

  70岁的宋礼成习惯了忙碌。他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领导的研究组,一直是中国金属有机化学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保持着论文的优质高产。

  至于他的健康秘诀,只不过是把做家务、逛菜市场和骑自行车到实验室,都算作体育锻炼。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宋礼成说:“‘院士’是个最高的学术称号,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学术成就的最高点。”

  他还在向那个更高的点冲刺。“我必须带领我的队伍继续奋斗,为国家为南开做出贡献。”

  这位执教45年的著名化学家,还是平生第一次当面接受记者采访。

  “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南开化学硕士生罗想说,像导师这个年纪还在科研一线的并不多,这种坚持感召了很多人。博士生梅淑贞说:“虽然年纪大,他的思想特别超前。”

  “宋化合物”,是法国化学家塔拉明在一篇论文中取的名字。

  在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唯铁氢化酶仿生化学、富勒烯金属有机化学三大领域,宋礼成因国际水平的系统的创新成果,而为同行所推崇。

  这些贡献,体现在宋礼成历年发表过的270多篇论文里。数字还在增加,不乏顶尖期刊的文章。这些论文已被他人引用1200多次。

  1998年-1999年,宋礼成连续两年荣获SCI(科学引文索引)系统论文数全国个人排名第二和第四位。而按照论文被引用数统计,他连续4年(1998-2001)排名榜首或榜眼。

  1998年的宋礼成,61岁。

  美国化学会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化学研究述评》,2005年邀请宋礼成撰写综述文章,介绍5种蝶状铁硫络阴离子的形成、反应及其在合成、催化、仿生等领域中的应用。这家杂志邀请的作者,均为各领域的权威学者。

  2005年的宋礼成,68岁。

  半个世纪前,宋礼成从山东济南来到天津,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化学生涯。那时候,听到中学化学老师提过“一说化学,南开最有名”,他就矢志考取。

  1957年-1962年,宋礼成在南开化学系学习,成绩出色,毕业后正式留校。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1979年-1981年,宋礼成在通过全国统一的出国考试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跟随现代金属有机化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赛佛斯。

  “出去以后才知道什么是金属有机,把门关起来不行。”

  随着宋礼成回国,南开的金属有机化学进步明显。他开设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有机化学”课程,与他人一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金属有机化学”教科书,该书199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图书奖。

  宋礼成是国务院1990年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从他的实验室里,先后走出了60多位硕士和博士,留在国内的学生有的成为名校化学系的系主任,有的担任化学学院院长。

  可宋礼成说:“我没有脱离学校,老是像在做学生一样。”他认为,也许这是自己显得年轻的原因。

  南开大学第六教学楼,宋礼成的实验室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是:“没有不行的事,只有不行的人。”

  每当实验卡住,宋礼成就用它打气,鼓励大家寻找新方法、新思路、新视角。博士生闫敬对此十分感慨:“我们看着一个个难题在宋老师指导下迎刃而解,才知道他传授的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我们学到的最核心的东西。”

  科学的困难多,这句话重复得也多。闫敬说,相信同学心里都有它的烙印,并会一生受益。

  还有4年前的一次对话,让这名博士生一直铭记。

  他2003年跟宋礼成读硕士,第一个实验是简单的熔点测试。测完后发现,导师就在身边。

  “宋老师问我数据多少,一定要再测两遍,确保数值的准确性。当时我说不用,因为操作很仔细了,请您相信我。现在看来有点顶撞。”

  但宋礼成和蔼地说:“我不是质疑你的实验技能,而是因为我们的数据要公开发表,全世界都会看到。也许有人引用你的这个数据,如果有偏差的话,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从那一刻起,闫敬知道了“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

  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也影响了王中夏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执行主任。他的实验结果,也被宋礼成这样检查过。

  1983年,王中夏在南开读硕士。“宋老师从美国回来不久,条件比较艰苦,但工作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据他回忆:“我们早晨八点以前都会到实验室,但通常到的时候,宋老师已经在那里了。”

  令他感触较深的还有,宋礼成敢于放手让学生做,遇到问题又及时指导,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生依赖教师又独立工作的关系。“这也影响到我自己后来指导研究生。”

  宋礼成说:“我不怕寂寞,做学问就只想踏踏实实,别想轰轰烈烈。”

  他的学生为这句话找出了大量的注脚:他反对急功近利,论文字句反复推敲;他不轻易下结论,有时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做的问题,他认为值得坚持,结果恰好证明了科学家准确的预判眼光。

  值得自豪的是,在化学界同行中,宋礼成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并不算多,是公认的以低投入换来高产出。他这样告诉学生: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对此负责。

  主张“工作要提高效率”的宋礼成,并不要求学生夜以继日。但越是这样,同学们反而更加勤奋。他时常提醒:“这段时间累了,你就自己安排休息。”

  他很细心,带学生改善生活时,会给他们夹菜,因为记得住每个人的口味。

  宋礼成当选院士的消息传出后,实验室里的学生们聚在一起,兴奋不已,集体准备了一份礼物。但据他们观察,宋礼成本人对于院士评选结果,自始至终心平气和。

  因“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宋礼成2004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那时,他也同样平静。

  老师不是没有激情溢于言表的时候。当“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他欢欣鼓舞的情绪,不亚于年轻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排成功败中取胜,转天清早宋礼成兴冲冲跑去找学生交流观感,滔滔不绝开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们看到一反常态的老师,惊讶中深受感染。

  宋礼成的妻子胡青眉教授也是“老南开”,求学于此,任教于此。一对教授夫妇,连同研究生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深具影响的金属有机化学团队。

  她很佩服宋礼成那种严谨的学风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她说:“遇到困难,他总是坚持,千方百计,争取成功。撰写论文,他总是对结论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南开培养了他,他对南开的感情特别深。”在胡青眉眼中,丈夫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南开人。

  “实验室是工作的地方,家里往往也是办公室。”

  宋礼成院士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氢化酶仿生化学方面有所突破。他已进入这个领域7年,取得了不少进展。他期待着人工合成出一种现存于很多微生物体内的氢化酶模拟物,用于催化还原出清洁、高效的燃料——氢气,帮助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

  在其他的很多学术方向,他都有新的打算。

  当过24年的助教和讲师,他坐过学问的冷板凳。今天成为院士,成为母校引以为荣的教授,他仍有当年的心态:“要有重大理论创新是非常难的。国内的学术带头人,要成为世界级的人物,还有很长远的距离。”

  帽子摘下,就露出花白头发,但宋礼成说:“我没想歇着,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我还想做点事情。”

  院士,还带一点质朴的齐鲁乡音。

院士档案

  宋礼成 化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有机化学。他生于1937年,196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79年-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教授。曾获国家级优秀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称号,曾任美国《金属有机学报》编委。现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

[1]南开新闻网,宋礼成院士:人生的合成反应正在结晶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