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桐城人徐南平:“文都”走出来的工科院士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6-26
导读: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汉族,1961 年4月出生,桐城市大关镇麻山人。1982年7 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 1985年4月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12月获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副省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会长,首批中国火炬创业导师。

1.png

陶瓷膜产业化的探索者

什么是膜?徐院士指着办公室的纯净水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普通水之所以成为可以直接饮用的纯净水,是因为“膜”过滤了水里的杂质、细菌等有害物质。“膜”就像一个筛子一样,只不过它的孔比筛子的孔小很多,用微米、甚至纳米来计算。

这种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水质净化、环境治理、制药工业、化工与石油化工等领域,用于产品的净化分离。

徐南平的研究主要涉及在膜领域的陶瓷膜。徐南平说,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掌握了陶瓷膜技术,但那时这种技术只用于高端领域,属于国家机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就是利用陶瓷膜技术分离出了铀235和铀238,制造出了举世震惊的原子弹。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将陶瓷膜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而我国与东方国家的铀分离采用的是金属膜,因此陶瓷膜的研究一直为空白。

上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的徐南平成了我国陶瓷膜技术产业化的探索者。

院士来自“文都”桐城

徐南平院士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的安徽桐城。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胜地,徐南平小时候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虽然家乡“贫穷落后,一片萧条”,但文化的氛围却“根深蒂固”,村民干农活休息时都坐在草堆里、大树下看《三国演义》。

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时,每家每户摇摇欲坠的房门上都挂着一副崭新的春联,春联大部分都是村民自编、自写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春联上的字都特别漂亮,他最喜欢在雪地里挨家挨户地跑着看春联。

高二分科“弃文从理”受传统文化熏陶成长的徐南平最终却成了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说,这缘于大关高中高二时的分科。他那时其实对文科很感兴趣,很想学文科,但他发现选择文科班的都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成绩好的都到了理科班,不愿意被说成差生的他便弃文从理了。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上海化工研究院硕士生,1989年12月,徐南平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完成了博士学业,留校开始从事膜技术的研究。

徐南平在陶瓷膜领域从零开始,艰苦创业,参与并组织了我国三代陶瓷膜生产线和重大应用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工作。熟悉徐南平的同事说,那时候经常看到徐南平半夜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

经过徐南平与研究所同事的长期努力,他们的科学研究通过成果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8年和2002年,他们分别创建了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最近他们又准备在化学园区注册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徐南平说,今后他们打算,每年利用新的科技成果注册一两家公司。

image.png

把创建的企业当“小猪”

工科教授“摇身一变”又成了企业家,而且还干得有声有色。久吾公司1998年成立时仅有50万元注册资金,1999年增资扩股时资产评估价值却达到了1000多万元;九思公司2002年注册资金仅有100万元,目前已拥有3300多万元注册资金和5000多万元资产。

在创办企业的8年时间里,徐南平对商人和企业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同对商人三个层次的看法:惟利是图的奸商;主张共赢的儒商;广播爱心的佛商。企业的创建者对企业持何种态度?

他认为有三种心态:

一是把企业当老婆,别人多看一眼都不行;

二是把企业当儿子,别人觉得漂亮可爱,看看可以,但绝不可以抱走;

三是把企业当小猪,养大一窝卖一窝,甘为他人做“嫁衣”。

徐南平是企业的创建者,他属于“把企业当小猪”的那种。久吾公司创建1年、初步成型时,徐南平把它转让给了安徽的一家上市公司。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既做科学家又做企业家,科学家的成果需要转化,创建企业是成果转化的模式,是一种实现成果转化的手段,而当这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科学家的使命就完成了。

“科学家就应该傻一点”

“科学家就应该傻一点、呆一点,不要太聪明,要能静下心来搞研究。”徐南平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智商,任何人都不能奢望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比别人更勤奋。人生最重要的是不怕困难,咬定目标不放松。徐南平博士毕业时还不知道陶瓷膜是什么,但一钻就是16年;成立公司时更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但他买来《公司法》仔细研读。

“创新需要积累,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有新的想法”,徐南平说,他是带着一批优秀的教师和数十个研究生研究陶瓷膜一个方向16年,如果做得不比别人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国有上千万个科技工作者,每个人都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不要半途而废,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的人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的科技何愁不发达?国家何愁不富强?

image.png

抢占膜技术制高点

陶瓷膜是一种工业上的精密过滤分离技术及装备,20年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1989年底,刚刚取得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的徐南平开始了他在陶瓷膜领域的艰难探索。

如今,徐南平在膜材料设计与制备领域已出版专著2部,获专利17项,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他主持的南京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成为国际无机膜学术界关注的高水平实验室之一,他主持研发的陶瓷膜制备技术及产品也占到了国内市场的2/3。

“最初搞陶瓷膜研究,我是‘不会,没钱,没人’,完全是白手起家。”徐南平回忆说,“陶瓷膜技术是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我选定这一研究时仅具有化学工程的学科背景,材料科学的知识需要‘恶补’。同时,因为陶瓷膜技术可用于核工业,西方国家把它作为核心机密技术,我们可以查阅的资料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加倍努力。”

早晨6点多钟起床,除了教学之外,徐南平就是查资料、做实验,一直到午夜方止。徐南平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陶瓷膜研究中,经过10多年的苦心钻研,徐南平成为一名优秀的陶瓷膜研究专家,身边也聚集起一支由十几名教授、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

他们自主研发的陶瓷膜设备给许多工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安徽一家化工企业花几十万元安装了陶瓷膜设备,效益净增2000多万元。

“十几年来,我有很多机会去做其他项目的研究,但陶瓷膜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徐南平介绍说,在生物酒精发酵领域,陶瓷膜技术如果被广泛应用,有可能将能耗降低到原来的1/10,国家为发展燃料酒精所投入的补贴也会大大减少,这将对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水质净化方面,膜技术不仅是污水治理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高品质自来水厂的核心技术。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膜核心技术,并将这一技术渗透到关系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徐南平说,“近期的目标,就是筹建一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材料学科与化工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长远的目标,就是抢占陶瓷膜技术的制高点,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能够推进技术进步,让陶瓷膜技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桐城人徐南平:“文都”走出来的工科院士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