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四个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化学化工医药类获奖项目一览

来源:化学加网      2021-11-04
导读: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64个项目获奖,化学加特别整理了化学化工医药类项目供大家参考。

image.png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6个项目获国家自然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6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157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完整名单!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以下化学化工医药材料类相关项目获奖名单(仅供参考,请以完整版名单为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化学类相关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等人完成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等人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

image.png
作为核心技术,催化在能源转化、材料合成、环境保护及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精准调控化学反应过程一直是催化化学追求的目标,在当今能源高效转化、资源优化利用及生态环境优化的需求推动下,需要催化过程更加温和,催化反应更加精准和高效,催化科学和技术正面临着创新变革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image.png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带领团队从事纳米催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对催化过程的准确理解和对催化剂的理性设计。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研究团队借助纳米尺度的空间限域效应对体系电子能态进行调变,实现了催化性能的精准调控,提出“限域催化”概念;进一步将研究拓展至二维界面以及活性中心微环境等相互作用系统对电子能态的调变,从实验和理论上阐明“限域”效应保持催化体系在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状态以及维持催化体系循环往复的内在机制,从而明确定义和系统创建了具有广泛意义和普适性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为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性能和反应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完善了催化基础理论,引领和推动了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化学加,加你更精彩。

“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在催化选择氧化和高效加氢等多个重要催化体系中得到验证,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相关领域成为当今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热点之一。image.png在“纳米限域催化”概念指导下,包信和院士团队多项代表性应用成果也已经走到了工业试验阶段。基于界面限域概念设计了配位不饱和的纳米氧化物与贵金属匹配的复合催化体系,用于一氧化碳高选择催化氧化反应。创制的铂铁(Pt-FeO)催化剂与商用燃料电池系统匹配,室温下将重整氢气中30 ppm一氧化碳高效脱除到1 ppm以下,连续工作超过3500小时,解决了原料氢气中微量一氧化碳造成燃料电池催化剂失活的难题。采用氧化物界面限域稳定的氧缺陷活性中心与具有纳米孔道限域择形效应的分子筛耦合,创立OXZEO®催化体系,实现了煤经合成气一步高选择性直接制取乙烯、丙烯和丁烯等低碳烯烃,从原理上摒弃了近百年来煤转化过程采用的传统费托合成路线,省去了耗水、耗能的水煤气变换和水-氢循环过程,并成功突破了目标产物分布的选择性理论极限(ASF)。包信和院士团队成功拓展OXZEO®催化剂设计思想,初步创建了煤经合成气转化新技术平台,完成了系列高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定向合成,引领了节水、节能高效煤化工发展的新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image.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李伟、邓勇辉、张凡等团队成员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原创性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

image.png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完成的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建立了分步组装理论,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高分子和碳,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机制;建立了体系化的合成方法学,创制了一系列不同孔径、形貌、组成、孔道结构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提出了多元协同共组装新策略,实现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功能的精确调控,将多种功能普适性地引入到高分子和碳材料中,创制了全新功能介孔复合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解决了微孔传质限制和大孔活性位点少的难题,实现了高比容量、高功率和长循环稳定性电化学储能器件,为独特的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仿生离子通道、柔性微流控器件等的构筑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下载化学加APP,阅读更有效率。

项目集中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共被他引3825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首次”发现、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团队聚焦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近30000次,提出的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及产生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采用和研究,共发表近42000篇论文,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赵东元院士被列为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及引用率世界第一位,全球所有领域Top1000科学家,连续八年被列为全球化学和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国际介孔材料协会主席,获得了多项国际重要奖项,包括国际介孔材料协会成就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等。



化工类相关项目中国家能源集团姚敏等人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袁晴棠院士等人完成的“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由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联合20余家单位协同攻关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创新研究和协同攻关,攻克了大型煤间接液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从千吨级中试到400万吨的工程放大,在煤间接液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材料、工程放大及系统集成技术、节能节水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实现“安全稳定清洁”运行,整体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载化学加APP,阅读更有效率
其中,项目首创了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实现了煤间接液化的高油品收率和高能量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的高效浆态床费托合成反应器,实现了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程放大;单喷嘴干煤粉加压气化炉、高纯净临氢超厚钢板等重大装备及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瓶颈的突破,实现了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重大装备及材料国产化,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型煤间接液化系统集成及清洁运行成套技术的开发,实现了世界单体规模最大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装置安全稳定清洁运行,经鉴定:“项目成套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

乙烯装置是石化工业龙头其龙头地位在于,70%以上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源自乙烯装置。2019年我国乙烯自给率仅49%,急需先进技术支撑产业发展。
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项目基于我国乙烯原料来源与结构,针对轻烃和石脑油等轻质原料、柴油和加氢尾油等重质原料及高含烯烃非常规原料等,研发了复杂原料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使我国率先成为全面掌握复杂原料乙烯成套技术的国家。
该成套技术创新开发了适应复杂原料超大型长周期高效系列裂解炉技术,攻克了高选择性与长运行周期不能兼顾的难题,国内最大单炉能力20万吨/年裂解炉已投产4年,世界最大单炉能力30万吨/年裂解炉已建成准备投产;同时,首创了以分凝分馏塔、分配分离为核心的低能耗高乙烯回收率的高效分离新工艺,显著提升产品回收率并有效降低能耗;创制了涵盖乙烯全流程的碳二、碳三高选择性加氢及低温高空速甲烷化的全系列高性能催化剂,产品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并实现出口转让;研制了百万吨级乙烯重大装备裂解气和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及冷箱,开发了绿色高效系列专项技术,相关技术成果实现出口。下载化学加APP,阅读更有效率
项目获授权专利206件、发明专利157件(国外64件),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拉动下游相关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有力支撑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来源:化学加综合整理自科技部、大连化物所、复旦大学、宁夏煤业、中国化工报、中国石化报。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