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020-29116151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赵东元院士获“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是造孔“魔术师”,更是“课比天大”的教师

来源:复旦大学      2023-09-21
导读:9月19日,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荣获“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称号。


赵东元在谈获奖感言时说:“没有家庭的支持,我无法安心教学工作,没有复旦的支持,就没有发挥的舞台。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授课教师,能站在感动上海的舞台上。我为能为播撒智慧种子的教师岗位点赞。”

“布袋院士”“造孔之人”......在赵东元身上有着很多标签,但他最钟爱的就是教师这个身份。教书育人二十载,他笃信“课比天大”,连续二十年面向本科生教授基础课程“普通化学”,出差就连夜赶回,连生病需要手术也会为课堂“让路”,躬耕三尺讲台,他说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八个字: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堂不普通的“普通化学”,即使上了20年,依旧每次课前半天备课

2019级化学系直博生田泳进入大学上的第一门课就是赵东元的“普通化学”,感叹于用很简单的化学原理就能做出非常有序的功能介孔材料之时,这门课,就这样走进了田泳的大学生活,也把田泳带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化学殿堂。

“课比天大”、“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无论是获得2022年上海“科技功臣奖”媒体采访后,一路小跑离开,还是领取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匆匆赶回上海,这门“不能迟到”的课,成了介孔材料之外,提起赵东元,大家就会想到的关键词。

“我喜欢给学生上课,尤其是本科生。”从2003年起,赵东元成为这堂面向复旦全校自然科学大类的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的主讲教师,一周两次课,连续20年,他几乎从未间断,出差就连夜赶回,连生病需要手术也会为课堂“让路”。

“布袋院士”“造孔之人”......赵东元说:“不论国家给我多少荣誉,学校给我什么样的位置,其实我就是一个教师。”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这门课程概念多、内容抽象,但他总能把课程讲得诙谐有趣、深入浅出,并结合材料科学最新进展给大家讲解元素的性质。课程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14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也成为第一批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今年,又入选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加入赵东元的课题组之后,田泳才看到这堂“普通化学”不普通的B面。

即使这门课已经讲了20多年,但赵东元仍旧会坚持备课——再忙都会在每次上课前一天抽出一整个下午,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逐页地去梳理课件。

一堂课,一百多张PPT,赵东元每页都会看,并做增补修改,20多年几乎没有一次讲课是重复的。遇到重难点时,他还会喊来助教,变着法地给他们讲几遍,让他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挑一种最好理解的。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有经典理论、知识都已固化下来,任何一位老师来讲授,内容都差不多。但赵东元说,“我的课,一定会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我喜欢化学,又做科研,又站在国际的最前沿,对化学的理解更加深刻,我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再用它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传授科学的质疑精神和逻辑理性的科学方法。”

教书育人二十载,赵东元多次被本科生、研究生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2016年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2018年获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要尊重学生、尊重知识,“肚子里没货会被学生赶下来的”

接续传递,赵东元的学生、化学系副主任李伟在站上“普通化学”课的讲台前,赵东元让他做了两年的旁听生。第一次上课前,他把李伟叫到办公室,让他当面试讲,两人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反复打磨。赵东元告诉他,“肚子里没货会被学生赶下来的。”

赵东元曾记得,一次课上,有个化学竞赛生提了一个把他难住的问题。为此,他召集了课题组所有老师,开会讨论,只为第二天能给学生一个答复。如今,真正站在讲台上,李伟也懂得了其中的奥义,“赵老师告诉我,必须尊重学生、尊重知识。这些新生是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他们什么都敢问,有几次,我被学生问得差点下不来台,所以,我也会不断学习精进。”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赵东元脸上的笑意藏不住,“国家发展到今天,非常需要人才,需要把科学知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环境,一代一代的相传,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普通化学”之外,面对研究生最头疼的论文写作,赵东元也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用三个下午,剖析论文写作技巧和自己投稿、批改的经验,干货满满。“报告厅往往连台阶上都坐满同学”田泳说。即使在2022年疫情期间,他也坚持开了线上直播,受众达7万人以上。

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在复旦二十多年,赵东元已指导100余名研究生以及出站博士后,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了学科领域内拔尖人才。

他很注重科研梯队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指导。在他的团队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赵东元获奖拿到的奖金,有20%-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如今,团队中,近30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相关的提名奖、“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等称号,以及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等等,30余人入选了国家级人才计划。

“我办公室的大门随时向你们敞开,欢迎你们随时过来跟我讨论”,这句话,赵东元常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老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教是教不出好学生,只能‘悟’出来。”

彼时,还是大三的李伟,在一场学术报告中被“做得像花一样的材料”所吸引,与赵东元结下学术缘分。进入赵东元门下后,他开始聚焦在介孔碳和介孔氧化钛材料。

李伟用了三年时间做实验、分析数据,但三年结束最后一次报告时,他依旧没有拿出理想的结果。当时,同门陆续发了重量级论文并拿到奖学金,“可我颗粒无收”。那时,他晚上路过赵东元的办公室门口,看见灯还亮着时,“真是既心虚又害怕”。

赵东元保留的学生论文

但没想到的是,赵东元听过他的报告第一件事并不是指责和埋怨,反而是鼓励和安慰。“有的人实验成功了,发了文章,大家看到了他的辛勤和付出,但是失败的实验如果也能去分析结果,获得知识,再做成功,不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更重要。”受到鼓舞的李伟,学着像老师一样,用平和的心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的大门一旦开启,便一通百通,此后,李伟陆续发表了9篇化学顶刊论文。

李晓民曾是赵东元课题组2011级博士生。现在是化学系的一名教授,主要从事多孔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合成及其纳米-生物交互作用研究。在新生入学定课题时,李晓民会给新生一个月的时间去熟悉团队的发展历史和整体情况。这期间,如果学生提出一些想法,“哪怕是不靠谱的想法”,他也不会急于否定,而更多的是像赵东元一样耐心鼓励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去调整对课题的认识,慢慢找到更合适的方向”。“学生时期,我受赵老师影响很大,现在我自己带研究生,也会把赵老师为人治学的方法,延续到科研生涯中。”

“24小时在线”,论文修改精细到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分使用

“24小时在线”是学生们对赵东元的生动描摹,“论文不厌千遍改”,对于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才准允投稿。除了团队学生外,他还指导多届本科生完成了“䇹政学者”、“望道计划”等研究项目,他从“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带出来的学生中有10余位都在国内外高校成为了教授。

化学系青年研究员赵天聪就曾在本科期间,跟随赵东元做过“望道计划”研究项目,“当时,是我作为本科生,第一次非常完整、独立地完成一个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当赵天聪把开题报告交给赵东元的时候,他原以为院士很忙,“怎么可能仔细看”,结果他很快收到了反馈,“老师不仅仔细看了,甚至精细到了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分使用”。

赵天聪获得的“望道学者”称号

最后,赵天聪的这篇关于介孔SiO2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的文章,让他获得了2016届“望道学者”。从“学术小白”到青年研究员,如今,赵天聪已经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hem.Nat. Rev. Mater.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论文总被引1500余次。

“创新的步子要迈得大一点,要打破固有的经验,完全开始一个新的尝试,提出创新点。”团队每周的例行组会上,赵东元除了听学生的科研进度外,总会多问一句,“你的研究有什么新意?与前人有多大的差别?我们目前的猜想到底是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正是这种追问,让田泳开始明白,科学精神并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照猫画虎。“真正的科研要瞄准我们最亟待解决的关键的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创新的方法突破。”

05 造孔“魔术师”,热爱科普化学家的神奇“魔法”

团队成果介绍展厅

从“0到1”,赵东元带领团队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荣获多个国内外重量级学术奖项,研究成果也转化催生出了介孔碳超级电容器、钯介孔碳催化剂、铜锰介孔碳催化剂等产品,应用于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村等场景。对于创新,赵东元有自己的思考。“被‘卡脖子’归根结底还是创新不够,需要提高全民创新意识。”

“生活中处处是科学 随时随地都可异想天开”,对化学、乃至科学整体的热爱,让赵东元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大众介绍化学和材料的知识。例如,开展介绍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的“科研创新之我见”专题讲座、拓展前沿知识的“畅谈化学与未来能源”讲座、面向大众的“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他尤其重视对青少年学子的创新素养培育,每年也会多次面向中学生开展科普讲座。他还会参与录制央视的“开讲啦”、东方卫视“未来中国”等科普电视节目,这位造孔“魔法师”,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化学卷》的主编。

在书序言中,赵东元写下这样一段话:“当你进入并熟悉了奇妙的化学世界时,你也许不再会为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化学现象而惊讶,不再会为曾经萦绕在心头的化学疑问而费解,不再会认为‘操纵’原子和分子是天方夜谭。当然,我们更希望这本书的小读者,今天是化学知识的探秘者、化学的爱好者,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化学科学的揭秘者和创造者。要知道,创造、创新是化学永恒的主题!”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