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施剑林:关于从事材料化学科学研究的一点体会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3-12-11
导读:2023年,正值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这是中国化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40年来,已产生362位获奖者。为庆祝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特别企划了“化学青春在路上”专题分享,将陆续推出获奖人与青年化学奖相关的故事及感言。期待这些分享能为更多正在化学科研之路前行的青年人带来启迪与共鸣。

关于从事材料化学科学研究的一点体会


作者:施剑林


198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


我是1989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现在主要从事介孔与低维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非均相催化与生物特性的研究。如果从研究生开始算起,我从事无机材料化学的研究已近30年了,虽相比老一代的科学家,年龄上不算太老,但是相比于单位里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老资格的科学工作者了。近年愈发觉得青春已逝,从事科学研究的最佳年华已一去不复返。回顾30年的材料化学科学研究生涯,有几点心得愿和大家分享,如能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有所裨益,不胜高兴。

首先,保持旺盛的对科学的追求。这可能是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最基本的动力。能从科研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人生的价值,以及取得一些成就时的满足感。如果没有对科学的追求,而只是将科研作为一种生存或挣钱的职业,可能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很累,很烦,压力如山大,收入并不高。

其次,科研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科研提供了一条帮助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但不是获取功名的好的途径。要成名,要发财,还有更好的方法和门道。

再者,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跋涉,艰苦的攀登。没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没有吃得了苦的勇气,取得突出的科研成绩是不可能的。

还有,大多数研究,如笔者从事的材料化学研究,目的是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确定或调整你的研究方向,这样你的工作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所认可。

注意,适应社会,但不要做社会不良氛围的俘虏。社会在变化,努力适应这个社会,是必要的,有时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现在的社会人文环境,价值取向在持续恶化,如果完全跟着这种环境和价值取向走,可能会误入歧途。

切忌,不要丢弃生活。科研工作固然要花十倍百倍的努力和辛苦,但不要因为工作而全然不顾生活,不顾健康,不顾家庭。科研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但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和家庭幸福都不要了,这样的科研意义何在?

最后感谢我的导师严先生对我本人以及我们小组科研工作的关心、培养、指导和帮助,感谢我的导师林祖襄老师的培养和关心。特别感谢中国化学会颁给我的青年化学奖,这个奖励是我科研生涯开始时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鼓励,也是我人生的一个美好纪念。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