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王海有:我的化学缘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3-12-30
导读:2023年,正值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这是中国化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40年来,已产生362位获奖者。为庆祝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特别企划了“化学青春在路上”专题分享,将陆续推出获奖人与青年化学奖相关的故事及感言。期待这些分享能为更多正在化学科研之路前行的青年人带来启迪与共鸣。

我的化学缘


作者:海有


1997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


2013年1月21日,一封来自中国化学会的征稿电邮勾起了我的诸多回忆。

我于1997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时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记得这之前,我参与研究的“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这一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大概是我能够获得这一奖项的原因。

我走上化学这条路有些偶然,甚至是试图“省力”的结果。记得1981年高考结束,填写志愿之际,想起准备高考一年之久着实艰辛,盘算着能在大学阶段省点力,于是就选了化学系。比起数学和物理,化学让我觉得较易掌握。当时的我尽管年少,却不缺乏好奇心,于是选了“物理化学”专业,尽管当时茫然不知这一专业所涵盖的意义。选择厦门大学的部分原因仅仅是与在浙江一样,到福建能吃到米饭。就这样,迈入了大学殿堂,开始了我的化学之路。

我是1981年9月份入学的。当时,“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后,首批考入的七七级学长们仍在校,可谓“五代同堂”。在七七、七八级老大哥们的带动下,学习一直比较用功。期间更经历了中国女排获得首个世界冠军后,国内涌起的“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浪潮,这无疑进一步鞭策着我的学习劲头。

大二结束后选择专业的时候,鉴于催化剂的“神奇魔力”及厦门大学催化专业有蔡启瑞先生这一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泰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催化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先后考上了蔡启瑞教授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合成气制乙醇”这一课题的研究。在蔡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不仅课题研究取得了理想的进展,个人的科研素养也有了极大的提升——明白了要想做到科研成功,必须“周密计划,细心观察,刨根问底,乐在其中”。而蔡先生的“科研在于创新”,“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这些谆谆教诲更伴随着我以后的科研岁月,让我终生受益。

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先后在厦门大学化学系、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美国催化材料有限公司从事催化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类期刊上发表了五十余篇学术论文。我现就职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氟化学产品部,任主任工程师,从事新产品生产过程的研发工作。可以自豪地说,催化仍然是我的老本行。迄今为止,作为主要研发人员,我已成功开发了1333-四氟丙烯和2333-四氟丙烯两个低温室效应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获得了二十余项美国专利。

回顾从走上化学这条路到现在,我从事化学工作已近30年了。我相信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想我是和化学结了一辈子的缘了。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